中国家长网

您的位置:中国家长网/父母阅读/别忽视对孩子的“规则教育”!

别忽视对孩子的“规则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健康的社会,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以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只有形成规则意识,才会遵守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同时不去伤害他人的权利。


在美国,孩子们入园的第一课,老师教育孩子们的是,不要伤害他人,这就是最基本的规则教育或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也是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和珍重生命的教育。

规则教育为何重要?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


漠视规矩,不遵守规矩,最终损失的还是你自己。千万要远离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因为雷劈他的时候,可能会连累到你。 ——郭德纲


认识规则养成教育


培养孩子的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规则习惯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等。


加拿大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室里、走廊上随处贴着有关的规则和要求,其表述方式非常人性化,如在一个一年级教室门口就贴着这样一句话:“仔细听你就会明白,认真看你就会了解,大胆讲你就会交朋友,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每一个班级里都贴着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在电脑房的墙上贴着有关如何使用电脑的图片。这些规则和要求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通过环境渲染让孩子随时都能有所感受,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又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语言去鼓励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和要求。

“勇于管教”的概念出自美国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的《勇于管教》一书,该书的第一版写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在育儿领域,传统的育儿原则被漠视,伍德华特博士的“容许孩子挑衅,无需父母干涉孩子长大后也会有一副好品行”等育儿原则在美国父母中流行,父母的育儿原则常在严酷管教和纵容两极之间摇摆,给众多青少年留下性格创伤。《勇于管教》一书的出版,在美国父母中引起强烈反响,到20世纪末修改后再版,共发行300多万册,影响了众多美国家庭。我国教育专家们认为,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情形比照,“勇于管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也意义重大。
中国目前大部分都是“六一”儿童,在6个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其如何教育在历史中鲜有经验可循。我们有时不是不愿管教孩子,而是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国家的未来在下一代,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敢打父母,长大后他必然会不尊重法制,我们不能培养出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下一代,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样一个时代,不勇于管教,就是放弃了做父母、做老师的责任。


德,以育之。0-6岁的孩子,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则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此阶段形成的品德对儿童一生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两个故事的启迪


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一个人一时一事遵守规则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遵守规则。


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行规:盘子必须用水洗7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结果,劳动效率大大地提高了。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少洗两遍就行了。”日本学生与他渐渐疏远了。


该餐馆老板偶尔会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洁程度不够,责问这位留学生,他却振振有词:“洗5遍和洗7遍差别并不大。”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守规则的人,请你离开。”



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他和几个朋友在瑞士的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一个女士着急地说,儿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麻烦他帮忙看一下。龙永图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砰砰”响的隔位,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小孩觉得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为此龙永图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一个孩子都能自觉按照规则去做,瑞士国民的规则意识可见一斑。


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规则意识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社会是一个整体,规则意识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少。这就有个培养养成习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要先由父母、老师管理和约束,最终达到孩子自我管理,并形成习惯。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遵守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和突破。

规则教育如何做?

01从游戏开始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规则的意义,知道不守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懂得一个游戏如果没有规则作保证,就没办法顺利进行。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用处,让他们知道规则无处不在。可让孩子想一想,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发他对执行规则意义的认识。这样,孩子就不是被迫执行规则,而是自觉自愿地执行。同时,家长还需要保持一个底线,当孩子不守规则、投机取巧时,应及时引导,万不可轻视,更不能鼓励。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游戏中投机取巧,还得意洋洋地赞他聪明,这正促成孩子养成不守规则的坏习惯。再由遵守游戏规则过渡到遵守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规则。


02从大人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领路人。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在遵守社会规则方面应做孩子的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学不要迟到,上课铃响,教师进课堂就不要迟到;家长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家长在走走路或开车时就不能闯红灯……更多的的时候,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家长应带着孩子一起遵守。

03从第一次抓起

往往有些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进行规则培养时有些滞后,会说:“这次算了,下次别这样了。”“今天算了,从明天开始吧。”须不知,这无形当中就让遵守规则打了折扣。因此,抓好第一次,把握关键点非常重要。因为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第一次错了,不及时纠正,就会接二连三地错。所以,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否则,一旦坏习惯养成,则需花更多的力气来扭转。

04从小到大、从易到难

方方面面的规则会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合理、科学的提出一些规则,让孩子觉得经过努力是能够达到的。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看似是一个很小的规则,但对于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孩子没有规则意识,而幼儿园和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孩子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规则就要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老师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而当孩子经过努力长时间的做到了遵守某项规则时,家长和老师还要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奖励,提升孩子的成就感、愉悦感,不断促进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


05从他控向自控转化,促进内化进程

遵守规则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恒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支持和鼓励孩子向既定目标努力,直到规则习惯养成。不妨设计制成孩子行为规范养成评价卡,每张卡上的行规要求概括为几个方面,每月组织孩子学习践行其中的几条,并实施四级评价,即自我评价、孩子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通过这样的践行和评价过程,让孩子的遵守规则逐渐由从他控向自控转化,促进内化进程。

06关注规则的一致性、一贯性与执行情况

规则一旦制定,教师执行时就必须一以贯之,否则难以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如果各方要求不一,经常变化,或者说归说做归做,都可能导致孩子执行规则能力不强。增强孩子的规则执行能力,必须保持各方的一致、前后的一贯。因此,我们需要经常自问:我们所制定的规则前后一致吗?同一个幼儿园的各方人员一致吗?与家庭一致吗?一贯如此吗?关注孩子的执行情况了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需要反省并加以修正。 总之,制定规则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投入地学习,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大的自由,而不是限制孩子。

推荐视频

推荐图书

作者:武志红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39.80元
图书简介:

作者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十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推荐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