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网

您的位置:中国家长网/专家介绍/李源

李源


北京大学心理系应用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国家认证二级心理咨询师,华人沙盘游戏治疗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专业学习十四年,接受连续四年中法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法方教授全程授课)已取得证书,中德心理医院系统学习精神分析初中高级研修班培训等,拉康派个人分析近四年,每周三次,案例督导控制至今2年,每周一次。积累个案5000余个,督导老师武汉精卫中心李小龙主任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北大医学部郭延庆主任。

北京公立学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该校“家长心育课堂”的创建人,并为良好的家长亲子互动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使工作的学校成为所在学校的区级“心理特色教学”学校。从事专业心理咨询工作10年,自主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学生的团体辅导课,注意力训练心理社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意志品质的研究。

讲座主题

专家文章

为人父母是一件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牵动着父母的心,我们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并不能了解孩子行为的真实意图、情感需求、价值观、语言表达等方面都特点。

一个人知道自己,理解他人,并不简单。我认为首先父母在心态上,不断敢于让孩子抛弃自己,成为他们自己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能高效。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有亲子关系中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在我与孩子家长心育咨询案例当中,从小孩出生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的妈妈或者另外照顾他的人手里,这就体现了小孩和他的照顾者之间的密切性。也同时体现了高效沟通重要性,从小孩出生以后,母子关系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关系,一个小孩在最初的时候,你不照顾他,他很快就会死掉的。家长都急于教孩子背古诗,没有关注孩子的人际情感发展,或者各种原因的父母长期和孩子分离,隔代抚养孩子,导致亲子情感沟通出问题,对他一生的幸福影响很大。

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类是过早出生的。事实上,在出生时,婴儿不能走路、不能看清楚世界、更无法哺乳自己。总之,没有他人的帮助,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从他的存在那一刻起,孩子将在亲人的陪伴下经历一系列成熟的步骤,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出生数周后,婴儿逐渐开始学会抓住物品、自己移动、站立甚至走路。之后,婴儿会慢慢学会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意志。

然而,除了刚刚提到的成熟的阶段外,还有一个阶段对婴儿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孩子未来的情感关系息息相关: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实体存在于世界上的。从这个阶段起,孩子将与世界、周围的人和自己建立完全不同的联系!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适当的过渡,个体将有可能会发展成各种形式的精神病。

 

高效的亲子沟通是我多年实践研究与反思,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我一名学习者很愿意和大家分享亲子教育的专业知识。

第二,从自己的职业来看,我是一名教师,在自己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孩子,其次是家长。近8年我也做家庭的咨询工作,很多亲子关系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特别的有感触。

第三,我自己也家长,陪伴着孩子一路走来,与大家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会有一些共鸣。

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到分娩,身体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的成熟,要等孩子1岁半以后语言发育和行走完成才能说真正义意心身的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早产儿,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怎么样在心理上与妈妈分开,同时又还依恋于妈妈,这非常有意义,它来自于沟通。什么才是高效的亲子沟通呢?

基于心理学理念下的亲子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特别注重在亲子交流过程中,那种情感和思维的流淌,不是家长的“一言堂”,不是家长的随意性要求。要做到这些,需要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和相处当中,更多一些倾听、好奇,去及时的发现孩子心理潜在的能力和资源,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成长的方向和路径。这些理念、想法、观点如何体现呢?

 

我想还是从以下三个维度,与大家做一些诠释和分享。

1. 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不假设”

“不假设”意味着在亲子交流中少问些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为什么”就意味着“不应该”,也就是隐含着家长的主观判断。亲子相处的过程当中,当家长问出“为什么”的时候,责怪的语气就出来了,孩子自然不乐意这样的互动。那么,如何避免假设,如何欣赏自己的孩子呢?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不想这么做,可是自动化思维就跑出来了,怎么办呢?

第一,要觉察自己,家长用假设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其背后是什么,这是家长要思考的。

第二,当你实在安定不了的时候,稳定好自己的情绪。进行几次深呼吸,借用呼吸来平定自己。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聆听孩子,以孩子的立场来说,他发生了什么。很多时候接触的家长,都在不停地说,他以为他说的都会被孩子接纳,其实不会,“说”不如“不说”。

第四,引导孩子,尝试让孩子说出他想要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帮助孩子整理思路,毕竟孩子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家长帮助的。

以上是我跟给位家长交流的第一个问题:如何不假设?

2.谁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管理孩子是父母的职责,那该怎么办呢?

当孩子有问题行为时,家长要单方面寻找良方,整个过程中没想到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是不切实际的、无效的。家长一定要把孩子拉到问题解决的框架里,包括与孩子在一起的分析协商、制定目标、实时反馈。

如何把孩子拉到共同协商的框架里?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进行这几个过程。

第一点,接受孩子犯错的可能性。相信孩子犯错的背后一定有他的理由,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急于批评、否定,先不要问为什么,而是和孩子一起思考。

第二点,进入跟孩子的协商讨论阶段,跟孩子商量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为自己的错误过程负责以及如何弥补。

第三点,就是要和孩子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因为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说不做某事,而是可以做什么。所以第三个就是,我们需要和孩子讨论我们下次不再犯什么错。那么在和孩子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向孩子表达这样一种期望,什么期望呢?就是尽管孩子犯了错,作为爸爸、作为妈妈,依然爱他,依然对孩子有信心,并且是希望他能够好起来。那么这样孩子就不会去逃避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使他向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去努力的一个动力和源泉。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在未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3、构建积极的视角 学会与问题共处:

学会与问题共处,从正向视角看问题。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出现问题,可以与孩子一起面对顺境,却很难与孩子迎接暂时的逆境。看到一些挫折,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负面关注过多,形成问题行为。

而事实上不犯错、没有缺点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孩子每一次犯错都是他成长的契机,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就比方说这个小女孩,这次摔了,下次可能就有经验了。所以说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可以构建一个正向的意义。关键是家长要注意观察能为孩子带来经验的、成长的那个点是什么。能够看到孩子的特质、优点、动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事件本身带来的正向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处理孩子问题不是消灭那个代表问题和缺陷的黑色部分,而是扩大和增强体现孩子积极资源的白色部分。

 最后我想有四句话送给我们的家长朋友。

第一句话就是,当孩子回来的时候,问问孩子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这句话其实是调查孩子的一个观察力和价值观。了解到他觉得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不好的,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是非观念。

第二句话可以问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什么好的表现,而不是你又闯了什么祸。那么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信心。

第三句话就是,你今天有哪些收获?让孩子确定在一天的学习当中收获了什么。

第四句话就是:今天,你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的吗?那么这句话表明什么?一个是表明爸爸妈妈很关心你,第二个表明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

专家视频

专家图书

作者:
出 版 社:
定 价:元
图书简介:

相关专家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